杨明老师《青年文摘》刊文 | “让他去做”

发布时间:2020-06-09 来源:新航道
摘要:杨明老师《青年文摘》刊文: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全面认识、体验和评估自我,对此,我的建议很简单,就是"让他去做"。在做的过程中历练和成长,最终知道“我是谁”。
关键词:杨明老师《青年文摘》刊文 让他去做

 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全面认识、体验和评估自我,对此,我的建议很简单,就是"让他去做"。在做的过程中历练和成长,最终知道“我是谁”。

杨明老师《青年文摘》刊文 | “让他去做”

杨明老师《青年文摘》刊文 | “让他去做”

(本文发表在《青年文摘》2019年十月下)

  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

  我女儿上高中时有个"四人学习小组",是与三个女同学组成的小团体。她们性格迥异,之所以能成为好朋友,是因为彼此了解、认同,能够互补。

  女儿曾经跟她们打电话,一打就是半小时。我夫人原本很担心,怕影响到学习。女儿说是在请教问题,我们选择相信孩子。而她也成了这个小团体里的意见提供者,虽然女儿提出的意见有时略显幼稚,但她也因此感悟到不同的人生。

  有三五好友,时常聊天,互相学习,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是必不可少的。作为家长,不应加以阻拦,要帮孩子创造接触正能量同龄人的机会,并且要帮助孩子提升自我,具备与优秀同龄人进行交往的优点和能力。朋友必然是势均力敌的,想交到优秀的朋友,自身也必须足够优秀。

  女儿出国前,在新航道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,给VIP学员当助教。周边同事的年龄都比她大,所以我夫人最初很担心,觉得女儿年龄尚小,跟一群成年人在一起会不会压力过大。但我认为女儿是跟一群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,这对她来说是好事。即使吃到苦头,也能有所裨益,这也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。

  "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"通过与其他人接触对比,我们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,知道自己是谁。

  一味宠爱,才是真正的残忍

  女儿曾经两次出国,目的地都是美国。这两次进入陌生环境的经历,对孩子而言,是一笔很大的财富。

  第一次是初一,跟着团队去游学。领队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,第一次去美国,英语也不太好。对于那种希望得到无微不至照顾的学生来说,这显然不是很好的选择。但我觉得,正因为如此,才能促使孩子去思考、去行动。

  比如,到了美国酒店,女儿用初中级别的英语加上自己的琢磨,独自解决了卫生间水龙头不好用的问题。后来去购物,领队安排她跟一个大一女生一组,在与团队走散、找不到集合地点的时候,也是女儿去问路,带着那位大姐姐成功与团队会和。

  第二次是高二暑假,去普林斯顿大学读AP项目。女儿用三周时间学习了本应三个月完成的两门课程,并且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:完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和第一场全英文辩论会;第一次接触经济学;第一次参加舞会;第一次与想学电影的朋友讨论电影制作......

  其实,比起学习,对中国学生来说,更难的是融入当地的生活。刚开始,女儿也把社交视为浪费时间,但后来,她学会了主动与人交往,逐渐明白与人交往是集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
  当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,父母总能脑补出孩子离开自己,独自面对不可控世界的悲惨画面,但无论如何,父母都要学会放手,让孩子独立。一味的宠爱,才是真正的残忍。

  我在国企工作时,一位年轻的博士后被分配到我们单位。当时他才24岁,可谓天才少年。但好景不长,半年后,我再见到他时,天才少年已变为“邋遢大王”,披着工装,敞怀露肚,衣襟上沾满了油渍。最终,由于生活不能自理,他被单位遣退回了大学。

  在"让他去做"的时候,父母可能会惶恐、揪心,但是从长远来看,父母孩子都会感谢当初那个“狠心”的自己。

  教育孩子,要“三点合一”

  第一点,是爱。但这个爱要由少年时期无微不至的照顾转变为青春期的关怀和支持。

  很多家长不能对孩子放手,是因为不信任孩子在做人、做事方面的能力。孩子还很稚嫩,如果以成人为参照物,对他们当然不公平。即便偶尔会有失误,但我们是否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呢?

  第二点,是沟通。要尽可能了解孩子在想什么,他们周边发生了什么。

  女儿在准备出国考试的紧张时期,会每天观看韩国综艺节目《Running Man》来放松自己。我其实对这个节目并不感兴趣,但每次都会伸长脖子陪着女儿看。这样的行动就是在传递一个信号:作为爸爸,我愿意关注和分享你感兴趣的东西。

  第三点,是底线。即我们是否有原则和相应的底线,并且身体力行之。

  比如,在教育孩子不乱花钱这方面,我夫人就做得很好。女儿单独在外地学习时,生活费并不多,相比我们的家境而言,可以说是很少。但是在女儿申请普林斯顿大学AP项目时,夫人却毫不犹豫缴纳了5万多元。我们用行动告诉女儿:生活上要能吃苦,学习上要敢投资。

  许多先进的学校和家庭,都致力于一件事:给学生提供各种角度、方式来进行体验并且评估自己。反之,越是思想僵化、手段落后的学校和家庭,就越强调单一的评估系统,比如,唯成绩论。

  但是,孩子们并不是分数的机器。青春期的孩子,正在打开面向世界的广泛好奇心,兴趣点也是多方面的,只有多个评估体系同时发生作用才最符合孩子天性。

  所以社会、学校、家长要共同建立起多个评估体系,帮助青春期的孩子们认识、评估自我。

展开查看全文
快速定制您的个性化留学方案
优选顾问
更多
免费咨询 诚信服务 院校解读 专业分析